2023年,学校“红色资源课程育人教学体系构建与十八年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学校成功获批全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江西省高校党建工作重大创新基地、江西省劳动教育示范高校;2021年,《红色文化》系列教材中的基础教育类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学校井冈山研究中心承担了《红色文化》(高中版)的编写。这是长期以来学校深入挖掘井冈山的红色资源,努力将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办学育人优势的一个缩影。

2019年,学校制定了《井冈山大学新时代加强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井冈山精神研究高地、传承红色基因人才培养高地、革命传统教育实践高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高地,努力在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上走在前列的目标和16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增强研究宣传井冈山精神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成立了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井冈山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井冈山大学中国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系列红色资源科学研究平台。《井冈山大学学报》和《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刊物坚持开设井冈山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专栏,发表相关论文400余篇,《井冈山大学学报》专栏3次被教育部社科司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近年来,学校在井冈山精神和红色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资助经费总额达4000多万元;出版论著近50部,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00余篇,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江西省教学成果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余项。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红色学术会议,产出了一批学术成果,培养了一批井冈山精神研究、宣讲和传播的专家学者。
以实践体验为抓手,拓展井冈山精神入脑入心立德树人新途径
学校充分利用和转化红色资源优势,开展了多项特色体验项目,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红色文化弘扬和传播的成效显著。
井冈山精神博物馆展览育人功效显著。2007年,学校建成了井冈山精神展览馆,2021年,学校投资600多万元,升级建设为井冈山精神博物馆,新生入学的第一堂必修课就是参观井冈山精神博物馆。目前,该馆已成为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安市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井冈山精神博物馆开馆三年以来,先后接待社会各界群众和师生2万余人次。
红色培训研学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国内著名高校和地方部门单位在学校已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或研修研学基地50余个,已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高校干部师生举办培训班600余期,培训学员2.8万余名。学校的红色研学培训已形成研学体系完备、研学方式多样、研学基础扎实、研学成效显著的红色文化弘扬的品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国内已有较强的影响力。
红色拓展运动体验开辟了青年思政教育新途径。2014年学校在省委教育工委支持下投资200万元建设了占地6000㎡的“大学生红色体验训练中心(红色拓展运动基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红色拓展运动”课程,纳入《培育方案》。在教学中融入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实和井冈山精神,模拟井冈山军民生产生活和战斗场景(如步云山练兵、勇攀朱砂冲)开展教学。课程因其思想性、趣味性、挑战性、教育性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在选课环节被“秒杀”的网红课程。
高校红色体育运动会成为区域红色赛事品牌。2017年,依托“红色拓展运动课程”创设“井冈山大学红色运动会”(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来源于本课程,如:步云山练兵、挑粮上井冈、抢占七溪岭、转战大井冈、勇攀朱砂冲、勇攀城墙等),至今已举办六届,成为学校常规大型品牌体育赛事,受到社会关注。2023年,第六届红色体育运动会由校内赛事拓展到全省高校,邀请了省内七所高校1000余名运动员联合举办红色运动会。本次运动会设置转战大井冈、抢占七溪岭、挑粮上井冈、红色递步哨、抢占城墙、勇攀朱砂冲、步云山练兵、穿越电网、手榴弹投掷等9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一个红色链接,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与强健体魄、提高运动技能、锤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等有机融合,让参赛选手在竞技场上感悟“红色思政课”的魅力。
红色励志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基本成熟。2013年以来,红色励志教育已经开展十年,形成了以“红色铸魂、励志强能”为核心的“知情体悟行”五位一体红色励志实践育人体系,红色励志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学生真实的感受,鲜活的体验,以角色化认同、模拟化实践、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参与等方式,开展了“红歌会”“红色故事传说”“红色家书诵读”“红色运动会”“红色影视品鉴”“晨读晨练晚自习”“凌晨环校跑”“讨论教学”“仪式教学”“编草鞋”“重走红军路”“红色现场教学”“模拟连队管理”等系列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当年的革命理想信念,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2023年,学校推行红色寝室创建工作,打通红色励志教育最后一公里。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江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深度报道学校红色励志教育实践。
红五星公益志愿服务助盲跑提升青年文明素养。2022年5月,艺术学院胡亮老师发起了江西省首个“志愿者+视障人士”红五星助盲跑团,带领近百名视障人士累计跑步1.2万余公里,被视障朋友称为“追光的领跑人”。目前,红五星助盲跑团近百名视障人士参与,建立3个志愿者微信群,吸纳学生、社会爱心人士等志愿者近千名,每周一次由志愿者一对一带领视障人士跑步。2023年9月,学校成立了全省首个高校无障碍发展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在《五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工作综述》中,专门例举了“吉安市滨江公园红五星助盲跑团的晨跑活动”事例;全国政协委员张朝晖在《为助盲跑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合理支持》的提案中,将“红五星残健共融跑团”作为例子,佐证全国助盲跑工作成绩。新华社、《半月谈》专访报道《奔跑的盲人》,介绍“红五星助盲跑团”的故事,告诉大家眼前的黑暗遮不住心中的光;《人民日报》微博、《人民日报》日文版、人民网、团中央等200余家媒体也相继报道,阅读量超1亿……
“永远的井冈山”思政金课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学校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把井冈山精神和庐陵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思政课堂,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着力打造“主体课堂、 实践课堂、环境课堂”有机融合的“三维一体”育人模式,构 建了“永远的井冈山”思政课品牌。以“实践课堂”为纽带,打造“五讲 、四诵 、三唱 、二演 、一练 ”模式,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亮色。一是“五讲”:讲红色故事、讲当代故事、讲历史故事、讲平凡故事、讲思政课。二是“四诵”:诵经典著作、诵红色家书、诵节义文章、诵美文美篇。三是“三唱”:唱红歌、唱名曲、唱戏剧。四是“二演”:演课堂情景剧、成果展演。五是“一练”:制作微电影、微视频、微报告等。通过学生的主动实践,把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以文案的形式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从2019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四届“永远的井冈山”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演,展演以“永远的井冈山”为主题,同学们通过舞蹈、朗诵、情景剧、合唱等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展演将思政课拓展到剧场舞台,打造参与式、立体式思政课堂,用鲜活的方式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从而也突破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趣味性的障碍,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映山红青年学院和青年艺术思政课让思政教育有滋有味入脑入心。青年艺术思政课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以红色文化为根基,以艺术表演为形式,将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以美育人、以美铸魂。师生在上思政大课的过程中,以追光者的身份,从千年历史、红色岁月和崛起年代中,探寻文化之光、信仰之光和时代之光。思政课堂中每个节目都与党团史学习教育主题思政课内容紧紧贴合,用“青言青语”的表达方式,贴近青年的视角,让思政课看起来“触动”,听起来“新鲜”、嚼起来“有味”。青年艺术思政课举办了两届,在2023年思政课的直播平台共计十六万人次点赞,两万多名同学在线观看,活动现场更汇聚了一千多名学生现场观看。
映山红党建思政品牌体系逐步完善。学校以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抓手,精心打造“映山红”系列党建思政品牌20余项,实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无缝衔接,形成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井大”模式。聚焦大学生“四史”读书班,成立了“映山红”青年学院;以弘扬和践行井冈山精神为目标,开展 “映山红”党支部创评、“映山红团支部”创建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组建“映山红”国旗护卫队;以凝心聚力共画同心圆为目标,设立了“映山红•同心圆”统战工作平台,包括映山红•同心论坛、映山红•同心专家服务团、映山红•同心惠民行动、映山红•红石榴育人工程等;以丰富校园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载体,每年在杜鹃花开之际举办“映山红”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引导,成立了“映山红”培训学院;注重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建设“映山红”育人工作室。此外,还建设了“映山红”大讲堂、“映山红”书院、“映山红”影院、“映山红”青年讲师团、“映山红”井冈山精神宣讲团、“映山红”五老宣讲团等。
以四大行动计划为目标,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常态化、长效化的井大样板
按照学校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理念,在一套机制、一门课程、一个班级、一支队伍、一批成果的“五个一”创建标准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实施四大行动计划,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常态化、长效化的井大基地示范样板。
一是实施红色文化育人教育教学行动计划。重点推广“永远的井冈山”思政金课经验,用井冈山精神点亮思政课堂,丰富井冈山精神教育教材体系。融合全校资源,重点支持井冈山精神教育慕课建设,面向全校和社会开放井冈山精神课程网上学习。融入全省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发展大局,探索建设井冈山精神VR体验馆、虚拟课堂,开发井冈山精神VR课程、培训项目,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二是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品牌创建行动计划。实施“一院一品”“一域一品”“红色班级”思政品牌工程。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工作职能,充分融入红色文化元素,策划和搭建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和载体,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用井冈山精神推动工作创新发展。深化“红色班级”创建,发挥好“红色井冈班”“星火班”“红医班”示范引领作用。将弘扬井冈山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教师培训规划,坚持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干部和教师开展井冈山精神教育,让每个井大干部教师都成为井冈山精神的学习者、传承者、实践者。
三是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平台提升行动计划。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井冈山精神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建设,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体验红色文化、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听党话跟党走。以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博士教师、老同志、青年学生五个理论宣讲团为主体,联合映山红青年学院、红色励志教育班、映山红读书班等平台,实施井冈山精神宣讲推广行动,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利用好映山红培训学院,加大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全国推广力度。
四是实施红色基因研究高地建设行动计划。从加强涉红研究平台建设,做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支持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和利用井冈山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音乐舞蹈、美术、汉语言文学等其他专业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在所有专业课程中的作用,开展融入融合,做到“应红尽红,能红全红”。(文图:肖洪海、胡正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