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现有法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3个本科专业,1个社会工作硕士点;拥有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社会工作为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有省级一流课程1门、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共1160人。同济大学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及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对口支援学院人才培养,每年学院会遴选部分优秀的学生到两所高校就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红色铸魂,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视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强化本科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立足井冈、服务江西、面向全国,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井冈山精神 + 学、研、训、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院正努力建设成为办学层次完整、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红色铸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嘱托,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恪守“广学坚守、勤思敏行”校训,坚持以井冈山精神铸魂育人,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双融双育”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强化党建品牌建设和“三化”建设。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思政育人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精心打造“三考服务促进发展”党建品牌,形成党建育人特色,积极开展党建“双创”工作,立足专业特色,构建“一支部一品牌”,学生第一党支部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省首批样板党支部创建单位。学院党委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多次获评全校先进基层党委表彰。学院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江西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等荣誉,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牛浩、任冠星、刘泰富、张浩践、全省最美大学生刘泰富等先进典型以及江西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的学霸考研宿舍“五朵金花”。

德法兼修,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整合,专业建设开创新局面。目前本科招生专业为法学、社会工作和行政管理三个专业。法学专业依托本校独具特色的“井冈山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以校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逐渐形成了极具“红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以司法实务法律人才,党务、行政实务法律人才,基层社区法律实务人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特色。社会工作专业构建了“校-政-机构”联合培养模式,形成了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和服务项目为依托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项目服务当地有需要的人群,把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训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探寻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本土路径,是教育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单位。行政管理专业以“聚焦社区服务、面向城市管理、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围绕基础理论、应用领域和方法工具三大模块展开人才培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2022年10月,“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研究中心”获批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强本固基,本科教学取得新成效。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实施有组织教学,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多次荣获国家与省级奖励,在研究生、公务员、法律职业资格证、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等考试方面成绩优秀。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将近90.00%,毕业生考研率20%以上,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20%-30%,毕业当年有30%以上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就业方向专业吻合度高,近5年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的教学师资、办学设施和学习环境满意度达95%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在行业中表现优秀,涌现出“全国百名社工人物”“最美公务员”等,近年来用人单位平均满意度在90%以上。

教研互融,稳步提升师资队伍师德师能
凝心聚力,师资水平持续提升。学院教师队伍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坚持大爱为基、育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紧抓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学院坚持人才兴院,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行业专家,结合内部人才培养和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学院现有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人,全国百名社工人物2人,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江西省金牌教师2人,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1人,江西省情研究特约研究员1人,赣鄱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讲师1人。多名教师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法学会、中国社会学会、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及江西省法学会、江西省社会学会等学术团体中兼任职务。
锐意进取,教研互融实现新跨越。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坚持教研互融、教研共促,赋能教师教学与科研成长。学院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教改创新,取得了良好成绩。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5项,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16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4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9项,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13部,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三个项目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个项目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获各种教学项目和教学奖励10余项,仰和芝教授主持的《社会学概论》获评省级一流课程,主编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荣获第六届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知行合一,全力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把实践教学和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地做实。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以一流学科引领一流人才培养,优化实践育人环节,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的多方协同育人格局,充分发挥学院智力、人才、学科等优势,开展学科创新提升行动,强化特色科研内涵建设,推动社会工作、法学等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走深走实,打造高水平校地服务共建共享平台,主动融入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效赋能。
服务社会为导向,立足老区结硕果。学院发挥现有学科和专业优势,依托两个国家级平台、一个省级重点平台和一个市级平台,师生参与社区治理、法律服务、脱贫攻坚和培训等社会服务。承接民政部、江西省民政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班8次,承接民政部、江西省民政厅和地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5项,服务各类人群26500余人次。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立法工作,如参与起草《吉安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吉安市水库水质保护条例》等;负责吉安市宪法广场、民法典主题公园、吉安法治公园的文稿撰写与审校等工作;参与吉安红色法治文化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等。学院教师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举办讲座上百次,进行法律咨询等数百余次,参与地方招标项目,为决策部门提供政策依据和意见建议30余次,其中习剑平老师有关井冈山红色法治资源的调研报告获得省领导的肯定批示。
以赛促学增本领,创新创业奏华章。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两年,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赛,获得省级三等奖4项,获批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5项,省级项目6项,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校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此外,学生在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省红色走读竞赛、全省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全省“学宪法 讲宪法”竞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活动中荣获多项奖励,提升了学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劳动实践巧结合,五育并举育英才。学院自编了一本《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教材,2023年获得省优秀教材二等奖。还承接了全校劳动教育课程。学院学生形成了自觉接受各方面教育的良好氛围,自觉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提升专业知识,养成了良好学风。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走在全校前列,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开拓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吉安市中院中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吉安市22个县市区法院、检察院、吉安市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等30家单位签订了产教协议,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产教融合体系。(文图:政法学院 审核:习剑平、吴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