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目前开办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200余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江西省特色专业和学校一流专业。近五年来,学院与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人才联合培养,每年选拔10余名本科生分别到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学院建有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农作物生长物联网技术工程实验室、吉安市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重点实验室、吉安市智能信息知处理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安市云计算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吉安市农业遥感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等多个科研平台,建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等育人平台。在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的支持下,新建人工智能综合实训室、光电传感技术实验室、视觉感知与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信息安全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实验室、遥感与导航实验室、集成电路开发与测试实验室、PCB设计实验室、VR创新实验室,面积2000余平方米,建设经费3900余万元,实验教学条件良好。
学院立足于办学所在地吉安市的“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背靠江西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面向社会需求,加快应用转型,加强校企合作,创新电子、计算机、软件、大数据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水平。
近五年,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应用转型发展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应用能力为重点,通过“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同机制,搭建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助力地方优势产业,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就业质量,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以赛促学”拓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落实“三全育人”塑造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学院于2016年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院校,与中兴通讯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双方根据ICT产业和市场发展需求,共同制定了合作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行业对接的课程体系,搭建了与行业同步的LTE 4G无线通信系统、基础数据网络系统、云计算创新应用平台、智慧农业应用系统、电信工程施工试验、“智慧学习工场”等多个教学实践平台。基于项目场景型实践环境,企业工程师将行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以情景式、项目化等方法进行实训授课,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能够接触到工程第一现场的设备和工程案例,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培养成效。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井冈山大学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成功入选了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优秀案例。

立足地方产业,搭建人才培养支撑平台
立足于吉安电子信息首位产业优势,学院聚焦农业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力,为吉安市委市政府将吉泰走廊打造成全国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贡献力量。
2022年5月,在学院与北京龙誉教育洽谈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井冈山大学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提升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服务于吉安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同时,学院以获批的“十四五”江西省首批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井冈山大学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学科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为契机,着力推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助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有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2023年7月,学院与吉安砺芯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共建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嵌入式芯片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此外,先后与企业合作共建一批产业实践基地,为产业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12月,由吉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组织的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吉安电子电路产业学院本科PCB微专业在我校成功开班,这将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贯彻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国家电子电路产业发展。本科PCB微专业开班是落实六方共建吉安电子电路产业学院的具体实践,并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共建共享,进而为推动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就业质量
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本着“学生全覆盖、实验类型全覆盖、职业能力全覆盖”的实践教学原则,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并先后制定《实践教学基础管理规定》、《实习生管理规定》等系列规章制度,保障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正常开展。
一是开设职业技能实训专班。立足吉安市为“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吉安集成电路与通讯传输实验室(吉安电科集成电路与通讯传输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吉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吉安电子信息产业联盟等单位共同签订电路产业学院战略合作协议,开设了PCB创新创业实验班,培养勇于创新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后续将与业内其他龙头企业合作开设各类职业技能专班,打通产学研衔接育人的关键环节,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构建产业链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深度融合教学内容,构建新型融合课程。合作开发建设高质量校企合作的大数据建模、数据挖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模块的系列一流课程教材,并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双师引领、重大项目剖析等多途径、建设面向产业实际需求案例,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更新,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上中下游技术链协同发展。形成理念先进、动态优化的“专创融合+强化实训”课程群,逐步形成校企双师共同授课。
制定实训周计划。在学期内安排1-2周为实训周,在校内外实践场所进行,各实训项目以本专业代表性的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按照岗位需求和项目管理规范,在校模拟企业岗位技能或进企业实操。通过与学院共建共享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训平台,营造真实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
积极承担产业化研发项目。聚焦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新需求,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针对数字经济面临的技术瓶颈,就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新型商务模式,数字化技术构建智能制造,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数字化技术构建区块链平台等领域开展校企研发项目。近年学院与企业合作承担横向课题及工程类技术项目11项,经费总计2600万元。这类产业化研化项目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并以此带动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共育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培养,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
此外,学院大力拓展其他校企合作项目,通过引入行业资源,构建众多企业参与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产学研人才培养无缝对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组建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7人,教授10人、副教授32人,博士26人(约占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2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人,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1人,具有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17%。
集聚了高级别的教研平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江西省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主要包括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电子数据管控与取证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农作物生长物联网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西省VR创新团队平台、吉安市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重点实验室、吉安市智能信息知处理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安市云计算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吉安市农业遥感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等多个科研平台。与创成电子、砺芯半导体、腾飞电子等行业企业共建了4个联合研发机构。
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学科群获批1.3亿元“十四五”江西省首批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在该项目的资助下组建了人工智能综合实训室、光电传感技术实验室、视觉感知与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信息安全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实验室、遥感与导航实验室、集成电路开发与测试实验室、PCB设计实验室、VR创新实验室等9个全新高标准育人平台。
取得了较显著的教学科研成果。近五年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项目32项,企业课题25项,获授权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获软件著作权35项,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3个。
坚持“以赛促学”,拓展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学院成立了软件创新实训室、大学生智创空间、腾飞电子工作室、北斗星通信创新实训室等多个创新型人才培养开放实验室,并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团队,通过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科研项目以及软件开发等,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五年来,学院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大幅度提升,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98项,获奖人数425余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21项、102人次,省级奖项48项、316人次。获奖项目覆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ICPC江西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
践行“三全育人”,助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学院践行“三全育人”培养理念,落实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方案,选优配强用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明晰职责、凝聚人心、形成合力,通过十大育人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教育。
近五年,学院累计举办了36场线上线下大学生成长成才主题活动,服务学生2000余人次。学院辅导员创办的“丹姐工作室”和“职引工作室”为学生成长答疑解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引起较大的反响。通过各方积极努力,学院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浓厚,学业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升学深造意向不断攀升。五年来学院共有278名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其中2021年毕业生研究生报考率达41.39%,录取率达38%,出现专业课149分、初试分数447分的网红考研学霸。(文图:电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