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值此同济大学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二十周年之际,我们满怀敬意与温情,回溯这段跨越山海的教育情缘。二十载春秋,黄浦江畔的深厚学养与井冈山下的红色基因深情相拥。从理念引领到资源输送,从师资培养到学子共育,同济的倾力相助与井大的奋发图强,共同绘就了一幅“教育帮扶”的动人画卷。这不仅是资源的共享,更是“同舟共济”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共鸣与交响。为此,我们特别推出“20年20人”专栏,通过亲历者的讲述,聆听驻派干部的坚守、感受进修访学教师的成长、分享联合培养学子的收获。让我们从这些鲜活的故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共同期待两校携手迈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人物简介:张氢,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担任井冈山大学校长助理。
“2013 到 2015 年这个时期,我记得格外清楚。” 谈及挂职岁月,张氢的记忆依然鲜活。
在同济大学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 20 周年的时光长卷中,2013 至 2015 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篇章。这两年,来自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的张氢带着使命与热忱,踏上井冈山这片红土地,成为两校对口支援的第四位校长助理。他用脚步丈量校际情谊,用实干书写帮扶答卷,在红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奋斗印记。
初赴红土:擎起接力棒,扎根奋斗场
2013年的井冈山大学,正处在校区扩建与学科建设的攻坚期,新图书馆刚打下地基,新学术交流中心才投入使用,全校师生都憋着一股爬坡过坎的劲。作为继肖蕴诗、黄翔峰、刘春之后的第四位挂职校助,张氢接过的不仅是工作任务,更是两校共建的接力棒。“我是搞机械的,正好契合井大当时的专业发展需求。”张氢这样描述自己的挂职契机。

当时的井大,经同济大学近十年的对口支援帮扶,虽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学科建设仍面临困境。“没有团队资源,老师们做科研只能单打独斗,难出成果,没有成果就拿不到学术平台,没有平台就更没有学术资源,”如此恶性循环。当时只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这“一颗苗”,工科发展更是因设备短缺举步维艰。
在此期间,张氢与两位校领导一同住在老学术交流中心。“张泰城校长、万继抗书记因为家在外地,他们经常晚上加班,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大家都愿意跟着去奋斗,这个氛围确实是很好的,”他回忆道。这种拼搏精神,也激励着他日后深深扎根于井大学科建设。
实干作答:解燃眉之急,铺发展之路
在井大的两年,张氢的工作清单上写满了“实在事”,正是这一件件实在事,共同助力井大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我来的时候,井大属于建设期,建各种各样的房子,大宗大宗地支出,”张氢回忆了当时学科发展经费紧张的局面。“文科理科需要的是脑子,但是一到工科就要花钱,工科真的是吞金的”,张氢意识到,工科的发展困境尤其突出。
学校评估所需的图书数量指标不达标,张氢立刻联系同济大学校办、争取工程机械学会的支持,筹集图书;学校软硬件匮乏,他又协调迈达斯公司引进正版软件与技术培训。“没有经费,工科怎么发展?当时我跟老师们讨论,先带学生,先干竞赛”。就这样,张氢亲力亲为,又指导起几名执行力强的学生以数控方向完成毕业设计,其成果直接应用于后续的各种专业竞赛。

说到实习基地的建设,张氢很是兴奋。“工科学生没机会展示,能力就难以体现,咱们井大的学生关键是缺机会。”为解决学生实习难问题,他牵线江西华伍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免费前沿技术培训,“那边还实习提供住宿、有实习补贴”,这些生活细节张氢都为学生考虑得很周全。
“每年都有3个学生在同济的机械学院,大部分都考上了研究生。”张氢所说的是针对井大优秀本科生的“2+2”两校联合培养项目。“我在的那一届正好有个学生考上了同济,跟着我读完了硕士。三个月前打电话给我,说现在还赶着风口做芯片呢!”他的话语中满是对学生成才的欣慰与骄傲。如今回望,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虽充满艰辛,却为井大工科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
书香传情:红土寄恩情,情谊跨山海
2014年,在张氢的积极协调下,同济大学校办携手出版社、图书馆、工程机械协会,向井冈山大学捐赠图书26000余册。10月,借着同济学术周的契机,图书交接仪式圆满完成。这些图书不仅填补了井冈山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空白,也为井大师生带来了新的知识视野,为学校评估和学科建设筑牢了基础。张氢笑着回忆道,运送图书时“吉安不是在包邮区,但是快递量非常大,当时就在地上堆成一大摊子”。

同年,在两校即将迎来对口支援十周年之际,井冈山大学向同济大学赠送20万株映山红,这成为两校情谊的生动注脚。“这是校党委和校长办公会共同决定的,映山红是江西红土地的标志,《闪闪的红星》里都有它的身影,既是红色资源,也是绿色资源,还是井大的科研成果。” 张氢说,这份“心手相牵”的情谊早已扎根。
26000册图书“精神食粮”,与20 万株映山红“红色厚礼”,形成了奇妙的“双向奔赴”。从知识的传递到精神的象征,两校在资源互通中深化理解,在互助共赢中凝聚情谊。
薪火相传:奋斗结硕果,初心永不变

挂职结束那天,张氢在党政联席会开到一半时不得不离场赶车。“校长们聊着工作就忘了时间,知道我要走,都依依不舍。”这份不舍,化作他持续关注井大发展的动力。
回同济后,他不遗余力地帮井大老师争取硕导资格。“我这边团队有学生就可以请他们做硕导,因为他们要有培养学生的一些经历。”看到如今井大硕士点再也不是“一颗苗”,已有实力去引进人才,他由衷感慨:“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不容易。”
谈及两年的挂职经历,张氢用“奋斗”与“成长”概括。“以前我是纯粹的专业教师,在井大跟着校领导们学会了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他说,“我只是把前面三位校助做的事比较好地执行下去,功成不必在我”。从肖蕴诗到黄翔峰,从刘春到张氢,每一位挂职校助都带着不同的专业优势,接力前行,逐步搭建起两校对口支援的清晰框架。正如张氢所说:“前面的人做的都是铺垫,后面的人接着干,总会有成效。”
20 年岁月流转,红土地上的初心从未改变。张氢和无数支援者的付出,早已融入两校合作的基因,化作井冈山大学发展的动力,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