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同济大学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20年20人系列专访】蔡三发:以师者之名赴约,让革命老区也有好教育

发布时间:2025-10-20


人物简介:蔡三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兼)。

“这份帮扶背后,是国家对教育均衡的期许,更是红土地对优质资源的渴望。”作为同济大学的一名教师,蔡三发始终认为,个人的学术追求应当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当组织发出支援革命老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号召时,蔡三发怀揣着满腔热忱与同济人的务实精神,多次踏上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无限期盼的红土地,为井冈山大学送去先进理念、带去前沿讲座和发展规划的系统指导。他深入院系调研,组织跨学科交流,推动课程改革,将同济大学“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融入当地实际,助力打造特色学科方向。

缘起:红土地的召唤,以师者之名赴约

2005年,同济大学通过学科共建、师资培训、联合培养学生等方式支援井冈山大学,助力学校实现从学院到大学的跨越。从参与规划制定到学术报告分享,从评审申硕材料到接待进修教师,蔡三发以参与者、见证者、助力者的三重身份,陪伴井冈山大学走过二十年发展历程,也用实际行动为两校合作写下生动注脚。

1DE5D

作为同济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蔡三发深谙革命老区高校在发展征程中的掣肘,更明白这份“对口支援”背后,是国家对教育均衡的期许,更是红土地对优质资源的渴望。

这是一种双重的感召,既源于井冈山精神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也源于教育工作者对“让每个角落都有好大学”的朴素追求。

这份情怀并非个例,而是深植于同济人血脉中的责任与担当——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教师,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视为使命,以平凡的坚守书写教育报国的篇章,以一名纯粹师者的身份,奔赴支援井冈山大学的约定。

笃行:二十载多维度,以行动践帮扶之诺

在对口支援的二十年间,蔡三发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井冈山大学的校园里。他不仅数次在同济学术周的开幕式上作学术报告,还积极参与井大主办的红色教育研讨会。2018年,时任任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的他,更围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革命老区发展的策略思考”这一主题,分享了独到见解。

15D26

在同济大学的校园里,蔡三发同样为两校合作奔忙。作为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接待5位井冈山大学进修教师,带领他们参与每周例会、学术活动与研究课题,与他们共同推进学校规划、评估等工作,毫无保留地分享同济经验。此外,他还深度参与井冈山大学硕士点申请工作,凭借对学科建设、学位点要求的熟悉,协助评审申请材料,为学校突破研究生学位点建设瓶颈提供专业支持。

蔡三发至今记得,井大的昌庆钟、陈斌等老师来同济挂职时的专注与热忱,“他们全身心投入,从学校规划到评估工作,从学术研讨到课题研究,全程参与、细致学习。他们从生疏到熟练,从学习者到参与者,这种双向的默契与成长,比任何成果都更有意义”。

见证:多维度细观察,定格井大成长之貌

在同济对口支援井大的二十年里,教育的星火在红土地上燎原。从学科建设的蹒跚学步到硕士点集群的蓬勃发展,从科研平台的寥寥无几到国家级成果的频频涌现,从校园建筑的简陋朴素到现代化场馆的拔地而起,从师资队伍的捉襟见肘到高层次人才的济济一堂……井冈山大学在同济大学的倾心帮扶下,实现了从“蹒跚起步”到“加速奔跑”的华丽转身,成为革命老区高等教育振兴的鲜活样本,更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书写了一段校地携手、教育报国的时代佳话。

2385A

二十年间多次往返于同济与井大,蔡三发对井冈山大学的发展有着直观且深刻地感受,这也凝结成他心中三个清晰的印象标签。

第一个标签是“红色基因鲜明”。蔡三发认为井大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又红又专”的办学方向,红色教育贯穿校园建设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独特的红色底蕴让学校在众多高校中独具特色。第二个标签是“校园环境优美”,绿色自然的校园风貌,让每一次到访都成为一次舒适的体验。第三个标签则是“发展势头强劲”,从井冈山学院升格为井冈山大学,再到全力冲击硕士点、博士点,短短数年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样的成长速度让他倍感振奋。

让蔡三发尤为欣慰的是,近三年即便未常赴井大,仍能通过进修教师了解到学校的最新发展:在教育强国战略指引下,井大各项事业快速推进,标志性成果与指标不断提升,尤其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落地,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令他触动的是,从井大考入同济的研究生,不仅能跟上学习进度,还以踏实、努力的特质赢得用人单位认可,这正是井大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佳证明。

寄望:以情谊为桥,共赴教育未来之程

二十载的帮扶历程,让蔡三发与井大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次听到井大的新发展、新成就,看到同济的支援成果在井大落地生根,他都由衷地感到高兴。

1F164

在蔡三发看来,同济大学与井冈山大学的对口支援,从来不是少数“带头人”的独角戏,而是无数普通教师用专业与热忱搭建的桥梁。他自己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那些为井大进修教师答疑解惑的同济教研组、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学术团队、为课程改革出谋划策的一线教师,正是这些平凡身影的点滴付出,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流”入红土地,让帮扶从“输血”走向“造血”。这种“教师对教师” 的精准对接、“经验对需求”的有效传递,是两校合作最坚实的根基。

1A895

谈及井大的未来,蔡三发有着清晰的期许:“应用型大学并非次一等的选择,而是特色发展的重要路径。”他认为,井大应继续深耕地方需求,聚焦产业发展,在红色教育、生态保护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成为不可替代的特色高校。而对于两校的合作,他更期待有更多同济普通教师接过帮扶的接力棒,“或许是一次远程的学术分享,或许是一场联合的教研讨论,或许是对青年教师的一对一指导,让这种基于师者初心的帮扶力量不断延续”。

作为两校合作的亲历者与推动者,蔡三发用“见证、感恩、期待”三个关键词概括了自己的帮扶历程。他感恩时代提供的合作机遇,欣慰于见证两校二十年共同成长,更期待未来有更多同济师生加入对口支援工作,深化两校合作,甚至推动上海与江西的区域合作,让这份跨越千里的帮扶,在未来更多个二十年里结出更丰硕的成果,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