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7日,全市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召开。10位社科界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如何学习领会好、宣传阐释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如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和庐陵文化,如何为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吉安智慧力量作研讨发言。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培育井冈特质时代新人
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 胡春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井冈山大学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始终坚持以井冈山精神铸魂育人,构建了具有井大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体系。打造了系列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平台,获批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围绕井冈山精神和红色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新建了井冈山精神博物馆,该馆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思政课堂、党史研究、实践实训的优质平台。建设了系列井冈山精神课程群,开发了《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红色卫生文化概论》等系列校本课程以及面向社会开放的井冈山精神教育在线课程,实现了井冈山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了系列红色文化实践,创编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自公演以来,已演出265场,成为了以艺术形式弘扬井冈山精神的经典案例;连续10年开展了“知情体悟行”红色励志教育,连续9年开展了“井冈山的红色传说”采风社会实践活动,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凝练了红古辉映的系列文化育人品牌,打造了“映山红”系列党建思政育人品牌20余项,构建了以红色基因育人的“井大”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信念坚定、忠诚担当、勇于胜利、能堪大任”的井冈特质时代新人。
传承庐陵文化 研究庐陵历史 讲好庐陵故事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档案馆馆长、省政协常委、江西省宋史研究会会长邹锦良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内容,我们如何唱响做大庐陵文化?可以从传承庐陵文化、研究庐陵历史、讲好庐陵故事三方面着力。
一是传承庐陵文化。庐陵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等美誉,使得庐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省内乃至国内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想交流的中心。与此同时,庐陵的名人文化、科举文化、书院文化等代表性特色文化,也是江西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要以为历史负责的担当,系统梳理庐陵文化资源,传承庐陵文脉。要汇集各方力量,围绕市委文化强市建设任务,组织力量开展庐陵地域特色文化传承活动。
二是研究庐陵历史。近年来,吉安在研究庐陵历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多套“庐陵文化丛书”。当然,目前的庐陵历史研究成果与庐陵文化应有的地位还不相称,还要做好庐陵历史研究的顶层设计,加大力度,创新形式,成体系、成套数的整理、撰写、出版更多更好的“庐陵文化丛书”。
三是讲好庐陵故事。最早给庐陵进行宣传的是庐陵籍著名先贤欧阳修。他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让庐陵闻名遐迩。22年前,吉安籍著名史学家周銮书教授受邀回乡作庐陵文化专题讲座,对庐陵文化精神、特质进行了精准总结,让庐陵文化在省内声名再起。当前,要汇聚力量,讲好庐陵故事,将庐陵地域文化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用精品力作汇聚起吉安“三区”建设强大精神力量
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一级调研员 陶建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阐述。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要深植文化根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新的主要源泉,铸就起新时代文艺高峰。
一要与时代同步伐,在守正创新中传扬时代主旋律。当前,文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文艺作品反映时代进步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二要与人民同频率,在守正创新中讲好人民新故事。人民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在人民。文艺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与人民同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基层,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三要与社会同发展,在守正创新中引领社会新风尚。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文艺创作既要“向下扎根”,切合社会之需,也要“向上生长”,与社会同发展,在守正创新中引领社会新风尚。
市文联将发挥好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动员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文艺创作,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汇聚起吉安“三区”建设强大精神力量,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展示社科作为
市社联党组书记 谢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了要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最强音。对社科界而言,社科研究创造文化、社科普及宣传文明、社团建设是传承平台、社科人才是传承主体。近年来,市社联通过党建带团建,红色文化社科普及讲解比赛、百姓点单专家下乡等活动精彩纷呈,2023年市社科研究课题总数首次突破700项大关,今年8月还将举办全国欧阳修文化理论研讨会,全市社科界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推动文化创新。社科研究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抓手,吉安自古人杰地灵,积淀了深厚的庐陵文化底蕴,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这些文化基因和密码共同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丰碑,凝聚形成中华文明特色和形态,是吉安社科繁荣发展的资源宝藏和文化空间。我们要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推动文化创新。
担当传承使命。社科普及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社科普及的实质就是要在民众中推广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以来,市社联先后开展市县社联主席理论宣讲基层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社区、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春行活动,积极协办“白鹭洲书院讲坛”,积极探索数字科普,创新建立“吉安社科”抖音官方号、“吉安社会科学”微信公众号,发布吉安社科大讲堂云课堂45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让庐陵文化展现新的时代风采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曾绯龙
庐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右文化的璀璨明珠,曾辉耀史册,誉满神州。在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围绕“两个结合”,让其展现新的时代风采?
一是坚定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庐陵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深入探讨庐陵文化与井冈山精神之间的联系,与“一带一路”之间的渊源,以全新的现代表达形式,发掘庐陵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是广泛宣传,借力发力,凸显庐陵文化的符号特性。要举办全国庐陵文化大奖赛和高端论坛,鼓励外地人研究和宣传庐陵文化。
三是利用资源,创新形式,打通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庐陵文化旅游“融合共享”新途径。要将市内主要生态景区与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省红色名村串珠成链,量身定做一批文创产品。
四是培养人才,建设基地,促进文艺精品创作。举办青年作家改稿班,建设红色历史题材文学采风、影视剧拍摄、王阳明心学思想研究以及美术、摄影等各类艺术创作基地,积极申报各类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争创国家级(省级)“五个一工程”奖。
五是依托平台,策划活动,让庐陵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充分利用湘赣边区域合作平台;全市各地古城(或古街区)文旅平台;庐陵先贤当中散文、诗歌界泰斗欧阳修、杨万里等推介平台;“庐陵美学”“庐陵美食”推广平台;新媒体宣传平台等。
守正创新 谱写庐陵文化传承与发展新篇章
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 丁功谊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为我们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我将带领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团队,完善庐陵文化研究体系,讲好庐陵文化的灿烂成就,把历史文脉传承下去。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力量。未来五年,将引进一批博士,做好新人的培养工作。同时,整合现有科研队伍,凝练研究方向,培养出一支更具学术影响力的科研队伍。二是整理庐陵文献,开展集成研究。井大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承担了《江右文库》吉安集部的普查选目、版本考辨、提要撰写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将对海内外现存的古代吉安文集做全面的整理研究,点校一批珍贵的庐陵名人古籍文献,做好庐陵文化电子数据库的建设。三是做好科研成果的出版与转化工作。继续出版“庐陵文化丛书”和《庐陵文化研究》集刊,在学术研究、数字赋能、虚拟展示、海外传播等各方面,展示庐陵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深入服务社会,在庐陵史料的整理与编撰、文化阵地的指导与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为地方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撑。四是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庐陵文化影响。定期举办会议、开设讲坛,共同探讨庐陵文化的渊源、内涵、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赓续文脉,守正创新。博大厚重的庐陵文化,将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保护文物资源 加强研究阐释
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 刘黎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全面深刻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理论和制度创新。这对文物研究阐释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围绕“两个结合”做好吉安文物研究阐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一是要认真研究吉安重要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时代意义,深刻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将具有代表性的吉安文物精品纳入中华文化标识系统,全面展示吉安历史人文的灿烂成就。二是要立足吉安特色文化资源,加强资源整合,以展览展示为依托,以数字业态为重点,以文物资源授权开发为增长点,形成多样化的内容供给,讲好吉安故事。三是要加大推进文物数字化、智慧化,推广“云展览”“云讲解”“云传播”以及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建设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体验场景,形成一批具有吉安特色、面向世界精彩呈现的传播精品,推动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是要依托吉安文物资源,整合汇聚各方力量,组织策划开展吉安文物对外宣传、国际交流活动,扩大吉安庐陵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弘扬书院文化 担当文化使命
市博物馆副馆长、白鹭洲书院主任 肖骥楠
吉安书院文化资源丰厚、底蕴深厚,是我们坚定庐陵文化自信、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底气,必须通过“两个结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注重历史性,做好“整理”文章。保护好书院遗址遗迹,就能有形地留住教育的肌理和文化因子。一方面,对各地书院进行全面普查与建档,以便实施全面科学的保护利用;另一方面,可建立书院文献资源库,加强全市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不断拓展研究整理范围和深度。
巩固主体性,做好“阵地”文章。吉安探索一条盘活利用书院遗址的新路子前景可观。可持续做强以白鹭洲书院为龙头的书院文化,进一步扩大馆舍开放利用率,加强特色馆藏、核心展品的数字化展示等,培育造就中国书院文化的吉安品牌。
突出时代性,做好“活力”文章。今年以来,连续举办6期的“白鹭洲书院讲坛”,就是一项继承与创新的工作,赢得了广泛赞誉。可加大讲坛的日常推介,在更高层面媒体和平台发布邀课信息,通过开放式竞争“唯贤选帅”,吸引更多优秀讲师来揭榜挂帅,激活“白鹭洲书院讲坛”可持续性发展的“一江春水”。
扩大包容性,做好“融合”文章。加强书院文化在旅游上的照应,建设若干条集观光、读书、教学、绘画、休养、考古、观赏为一体的书院旅游线路,让人们在徜徉山水中修习学业、修养身心、修炼情操,让吉安的秀气与庐陵的文气,收获更多的诗和远方。
担负文化新使命 抒写吉安新篇章
吉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 杨巴金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吉安,古代有庐陵文化,现代有红色文化,红古交相辉映。
以文立心,唱响铸魂最强音。吉安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同本地的庐陵文化、红色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庐陵文化与红色文化不能割裂,其“讲正气,重气节”等优秀成分,正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来源。庐陵文化解决了“从哪里来”问题,这是基因密码;红色文化回答了“走向何方”问题,这是精神路标,都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来培根铸魂。
以文聚力,打好品牌攻坚战。吉安应打造什么文化品牌走向世界?应考虑要有全国性意义的文化标识,至少应着眼于“江南文脉”甚至更大更好的新时代标识。借省里编纂《江右文库》的机会,可争取多出版一批庐陵先贤文集。吉安名人多,应适当增加举办学术研讨会、承办特色文化节庆活动频次。
以文化人,开启使命新征程。要站在庐陵文化传承发展的最前沿,及时廓清新时代富有积极意义、进步倾向的文化表象,提升庐陵文化软实力。开展庐陵文化“六进”活动,形成富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参照“白鹭洲书院讲坛”的成功案例,县、乡、村三级也设立讲堂。
如何进一步讲好吉安故事,就是要让庐陵文化破圈出围,写好新时代的《醉翁亭记》;让红色文化凝心铸魂,吟好无限生命力的《小池》新诗;让生态文化引领发展,作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南录新序》。
弘扬井冈山精神 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井冈山研究中心主任 肖发生
马克思主义是井冈山精神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守住文化主体性,拓展井冈山精神研究空间。新时代弘扬井冈山精神,要加强对井冈山精神的历史研究和理论阐释,挖掘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井冈山精神内涵,并将井冈山精神置于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以及红色基因传承视角去审视,拓展革命精神的研究空间。
实施红色资源转化,培育井冈传人。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精神的鲜活主体。要传承好井冈山精神,就要培养信仰井冈山精神的青年学子。近年来,井冈山大学将井冈山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再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素质能力,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井冈特质的时代新人。
打造开放平台,推动革命精神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能在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既要深入挖掘井冈山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更要研究井冈山精神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系,树立大井冈的概念;打造井冈山精神研究宣传开发利用的高端学术平台。
http://szb.jgsdaily.com:9999/ep_m/jgsb/html/2023/07/11/02/02_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