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来,江西省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一、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
2024年3月1日晚,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走进南昌大学,用一场《长征组歌》演出开启南昌大学新的学期。
寒假前夕,一群来自豫章师范学院的学生,从打卡红色名村到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从探秘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到探访安义唢呐的历史,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他们对国情、乡情的理解更深了。
不久前,江西省百余名大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进行教学展示和探讨。
…………
五年来,江西省聚焦办好思政课关键课程,不断深化思政课综合改革,2022年7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思政课已经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课堂,思政课建设实现了从课堂到社会实践、从高校内部到全社会的深刻变革,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
构建大体系,从“一门课程”变成“一套课程体系”
“如果将中国比作一列复兴号高速列车,那么火车头是谁呢?”2024年3月12日,南昌航空大学思政课教师李江波正在进行一堂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在何处”的专题教学,一个个问题抛出后,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起来。
“思政课改革中,我们把问题导入、专题呈现、团队协同的理念贯穿到‘大思政课’建设各环节。”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讲好思政课,关键要创新思政课的讲授方式,把“大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江西省开展的“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就是找到学生想听、要听、关心的问题;以问题切入重组教材内容,把教材体系创造性转化为教学体系;跨校组建教学团队,树立“大教研室”理念,让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
“思路打开了,逻辑明晰了,不怕课上不好了。”在参加完江西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千人同备一堂思政课”后,教师们如是说。江西省不断压实省级、片区、学校“三级备课”责任,全面推广“一专题一备课”、集体备课观察员制度,有力督促思政课教师动起来,以走心的“金课”回应学生的期待。
截至目前,江西省“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硕果累累:形成了“问题导向+专题呈现+活页补充”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汇集了由38个专题、128个问题链构成的教案资源,建成了191堂精品微课、9个教学活页。书本上难懂的“大道理”转化为一个个“小故事”,借事说理,以理说事,大学生们对思政课的整体满意度不断提高。
融入大时代,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深入田野乡村、社区街道,开展调查研究;走进发展前沿、生产一线,触摸时代脉搏……五年来,江西省有组织地引导青年学子走出书斋、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学思想建新功。
江西省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突破思政课堂空间的局限,构建贯通校园与社会的思政“大课堂”。比如,形成了“赣菁归巢”“红心追梦”“青春寻迹”等一批实践品牌;党政机关领导、名师大家、大国工匠等走上讲台。
江西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讲好“大思政课”的富矿。“红色文化课,是江西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社政处负责人介绍道。江西省坚持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在高校开展“红色走读”活动、“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活动,在中小学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实践活动,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转化为育人力量,激活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
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们到一线聆听一线故事、走访一线样板、感受一线变化,从一线挖掘生动实践案例、典型人物事迹,打造精品课例,已经成为江西省思政课建设的鲜明理念。当教学素材来自火热的时代,课程自然就接地气,自然也就受学生们欢迎。
构建大格局,善用“大资源”汇聚“大合力”
2023年12月,江西省劳动模范、铜鼓县永宁镇八亩村党支部书记周庆绪,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一同登上讲台,为江西农大2600多名本科生讲思政课,用自己的经历和收获,生动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的生动实践。
“大思政课”之大,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善用“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
五年来,江西省拓展工作格局,整合多方资源,扩展课堂半径,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带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工作格局。
全面实施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到高校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并上思政课,勉励大学生在新征程上书写绚丽的青春华章。建成10个省级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基地、42个家门口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通过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云”游革命场馆、赏析红色影片,汲取奋进力量。
2023年,由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倾力打造的“光耀赣鄱”艺术思政大课在南昌市大中小学进行了30多场次的展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们在这场视听盛宴中感悟艺术之美、体验思政之实,接受心灵洗礼、获得思想升华。
五年来,江西省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遴选建设了23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大力推动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向中小学阶段延伸,开展省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9场,开展“大手牵小手”巡讲巡演500余场,江西省大中小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同向同行共绘思政课育人的“同心圆”。
二、锻造高素质的“大先生”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该如何把道理学理哲理讲到学生心里,让“00后”爱上思政课?这是南昌大学思政课教师、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邦宁五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邦宁作为江西省思政课教师的优秀代表之一,参加了此次会议。回忆当时情景,胡邦宁说自己感受到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荣耀,更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五年来,江西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显著加大。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有3所,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有5所。教师队伍数量增长,截至2023年年底,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加了1200余人,增长33%。
增加数量、提高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启“加速度”
“以前思政课专职教师少,上课经常是近百人一起上,属于粗放式‘大课堂’,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不理想。”记者采访中,不少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回忆道。
曾经,师资短缺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随着“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的逐步推进,江西省加快师资引进和培育的脚步,朝着配齐建强的目标不断迈进。
江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破解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短板。江西省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多份文件,要求各地完善编制保障,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在绩效工作总量内设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项目。建立思政课教师常态化、动态化配备机制,思政课教师配比达到1∶303,超过了教育部1∶350的师生比要求。
2024年3月,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公告招聘教师4人,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公告招聘教师3人。类似发出“求贤令”的高校还有不少。
江西财经大学在课程教学工作量系数计算上给予思政课教师政策倾斜,每节思政课按照1.1倍工作量计算。
“思政课成了热门课,思政课教师成了‘香饽饽’,思政课老师有位又有为。”谈及五年来的变化,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的江西财经大学“红色文化资源教学科研开发利用教师团队”的老师们这样说。
提升质量、培育名师,锤炼思政课教师“引路人”素养
2024年2月底,教育部公示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竞赛单元”现场教学展示评审结果。江西省6名教师获奖,其中,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黄亮老师获得特等奖。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门课对老师的理论素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五年来,江西省积极为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搭建平台,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提升育人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江西省建立新入职专职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制定思政课教师培训方案,构建岗前、专项、示范等培训体系,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2019年以来,共培训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9900余人次。建立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晒课”的常态化机制,构建跨学科、跨领域、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开展高校思政课名师选树工作,让一批骨干教师先“冒出来”。4名教师成为首批名师培育对象,2个团队成为首批名师团队培育对象。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育工程,建成120个名师孵化工作室,培育出6个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在一系列举措的支持和激励下,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融入“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争当新时代思政课“大先生”,涌现出王员、陈始发等一批国家级思政课教学名师。
强化实践、重点突破,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之路
2024年1月,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老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考察江西的足迹,到九江、景德镇、婺源等地开展“一线课堂”实践研修,体验城乡变化,挖掘一线故事。
“一线课堂”是近年江西省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拓宽视野,主动接地气的做法之一。一线故事听变化、一线走读访样本、一线收获话真知、一线成果展风采。2021年开始,江西省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一线课堂”活动,引导思政课教师大学习、大实践、大教改,为思政课教师教学赋能。
“‘一线课堂’活动启动后,我随教研组到庐山市白鹿镇玉京村、鄱阳湖生态科技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等地走读,不仅坚定了信念、开拓了思维,还把在一线听到的故事、调研的案例和感悟都用到教学中。”九江学院思政课教师段善君告诉记者。
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还要用丰厚的知识涵养引导学生,用客观的纵横比较说服学生,用真实的情感投入打动学生。“一线课堂”正发挥着推动思政课教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把课堂搬到一线,让一线的生动实践融入课堂的作用。近年来,江西省思政课教师从“一线课堂”中挖掘一线故事465个,打造精品微课191堂,进一步丰富了思政课教师专题教学的案例资源。
此外,江西省以服务思政课教师成长为导向,出台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政策,保障思政课教师各项待遇落实,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让思政课教师有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的关怀。
值得关注的是,不唯年龄、不唯职称、鼓励创新、重视教学……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撑下,江西省一大批“85后”教授、博导和“90后”教学名师也正在实力“出圈”。
“下一步,江西省将继续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锻造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大先生’,争取早日将江西省‘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成示范区。”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社政处负责人表示。
三、筑牢红色文化育人“大阵地”
红色,是江西永恒的底色。在这片被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一处处革命遗址构筑成“精神坐标”,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
江西始终坚持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以实践作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用好课堂主阵地 提升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实效
“最让你印象深刻的红色歌曲是什么?”“是在红色文化课上学的《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面对提问,永丰县实验中学的学生们争相回答。学生们口中的红色文化课,是江西省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每年开学,江西省中小学生都能免费领到由省教育厅联合教育部共同组织编写的《红色文化》地方教材。有了教材,有了红色文化课,就能让学生了解江西省厚重的红色文化,起到在润物无声中传承红色基因的效果。
江西省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课程、转化为育人力量,一体推进大中小幼红色文化课程建设,连续三年举办红色文化课程师资培训班,红色文化课不但开足开齐,还办成了学生们喜欢的“金课”。在最近开展的省内5地28校抽样调研中,86.2%的学生为红色文化课点赞。
发挥资源优势,江西省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学校争创“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班级争当“红色班级”、团队争做“红色文化优秀团队”……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引导下,江西省创建了高校“红色班级”27个、“红色文化优秀团队”15个、大中小学校“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199所。赣州、景德镇等地还结合红色文化课打造“红军小学”“少年军校”。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已成为各学校的行动自觉。
江西的每一段红色足迹,都凝结着革命先辈艰苦卓绝、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值得深入挖掘、广泛传扬。江西省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设置专项,累计支持教师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研究300余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集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力,成立全省首个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井冈山大学和赣南师范大学的“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以及省级3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5所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对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为青年学子量身定制鲜活教材,烹饪出可口的“红色大餐”。
实践创新赋能 铸就红色文化育人品牌
在江西理工大学的思政课堂上,同学们戴上VR眼镜“穿越”到革命战争年代,“亲眼见证”于都河畔的军民鱼水情。新余学院连续举办三届VR思政微视频创新大赛,吸引800多名学生参与,累计产生200多件作品。
对今天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与孕育红色文化的历史环境截然不同,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可能有距离感。要想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创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五年来,江西省紧扣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创新载体和组织形式,打造了一系列红色文化育人品牌。“读一读红色家书,永远铭记那一幕一幕,读一读红色家书,踏实走好这一步一步……”每年,江西省都会组织开展“回望峥嵘读初心——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巡演。至今累计演出44场,直接参与学生超过1万人,近百万师生线上线下观看。这堂“流动的思政大课”,将信仰、信念和担当传递到学子心中。
2024年3月19日上午,“为了可爱的中国”大型思政宣讲活动走进南昌大学,通过新媒体的直播分享,全国有1970多万人次收看,信仰的力量激荡在师生的心田。
在江西全省巡演带动下,各地各校以舞蹈、话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打造了一系列红色经典剧目。赣南师范大学的原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走出了江西,在全国各地开展巡演,广受好评。华东交通大学红色精品课程《乘中国高铁 寻江西红色经典》,让师生们在教唱红色歌曲中,感悟红色文化魅力。红色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碰撞,为学生们打造出精彩纷呈的红色文化盛宴。
每一处红色旧址、每一件红色档案,都承载着红色记忆,凝结着鲜活的红色价值。每到暑假,赣鄱大地上都会出现一幅千支团队赴实地、百所高校齐发力、百万学子共参与的青春画卷。这是江西省连续多年在高校中组织开展的“红色走读”活动,一次次掀起红色文化学习的热潮。
活用红色资源 激活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
在井冈山大学,有一台长演不衰的节目——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这部红色剧目生动再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岁月。“看完演出,我泪眼婆娑,井冈山精神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但每一个字都有深刻含义,井冈山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该校2022级学生罗锐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
一堂好的思政课是什么样的?要如盐在水、润物无声,要趣味与收获兼具。
“双师同堂”,江西师范大学思政教师杨树明与陈妍共同讲授思政课《中国革命新纪元:南昌起义》;“师生同台”,东华理工大学思政教师周春鹏与学生董品逸、黄皓尘等同上思政课《与信仰对话 为青春领航》;“一课多师”,南昌工程学院于波、许金华等老师分专题共同讲授红色文化课……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思政课堂不仅要有思想的碰撞,还要有情感的共鸣。江西省积极探索“师生同台”“同步课堂”等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专题中有机融入红色元素。师生角色可以互换,讲台可以搬到舞台,在舞台上也能开办讲台,课堂由“你说我听”变为“我演你评”。师生的双向奔赴,让学生从倾听者变为讲述者、从旁观者变为演绎者,思政课堂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2024年暑假,江西省教育系统将开展“牢记嘱托强担当 感恩奋进看巨变”主题思政实践活动,组织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的足迹,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赣鄱大地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记者李芳)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278289452548737007&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reco_id=10292dc4c9e2c0a8843d0005&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427828945254873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