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理工大学与井冈山大学共建的交叉学科实验室飞地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继与同济大学合作后,井冈山大学在一流高校布局的第二个“实验室飞地”。面对革命老区高校长期面临的高层次人才“引不进、育不强、留不住、用不足”难题,井冈山大学突破传统帮扶模式,以“科研在飞地、成果返老区”的协同机制,蹚出了一条“借力发展、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制度破冰:从“单向输血”到“人才共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井冈山大学地处革命老区,长期面临人才“空心化”挑战。长期以来,同济大学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通过资源倾斜对井冈山大学进行实质性帮扶。2024年,该校创新推出“编制在井大、科研在飞地、成果双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与同济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飞地,并依托同济大学前沿科研平台,引入其“预聘-长聘”制优秀人才,并通过“框架协议+联席会+专项工作会+飞地主任”长效合作机制,将人才归属、科研产出与老区利益深度绑定,为革命老区高校破解了“人才流失”困局,共同培育高层次科研人才、搭建革命老区在前沿科研领域的人才高地。目前,该实验室成功申报了一名国家级人才,并吸引了十多位高端人才竞聘。
借智造血:跨区域联动激活科研内生力
“飞地模式”不仅打破传统对口支援的单向帮扶,更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实现人才、设备、项目的双向流动。以同济大学联合实验室为例,联合实验室由同济大学提供场地作为井冈山大学联合实验室飞地,井冈山大学依托该实验室引进海内外高校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层次学者为飞地课题组长,飞地人员由井冈山大学提供编制和相应待遇,工作地点在同济大学,产出的科研成果为双方共享。同济大学从高层次人才团队搭建、大项目联合申报、大成果联合产出等方面予以支持。
井冈山大学构建“联合招聘-轮训培养-反哺提升”链条,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科研团队。2024年,团队产出生物医学领域3项标志性成果,带动获批国家级项目18项,师均科研经费逆势增长42.7%,更以老区高校身份新增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这一“借外力强筋骨、以机制活气血”的实践,为革命老区高校探索出可持续的“科研造血”范式。
协同创新:红色基因与顶尖资源“双向赋能”
“飞地”不仅是科研平台,更成为党建引领与资源融合的纽带。井冈山大学与一流高校签订共建实验室协议,依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与一流高校的科研优势,将推动“大思政课”协同建设,打造“政治引领力+科研战斗力+产业驱动力”融合的特色党建品牌。通过共享人才、技术及红色文化资源,“飞地”模式既助力顶尖科研资源向老区辐射,又为共建高校发展注入“以红铸魂、借智攻坚”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边际共生、双向破局”。
从长三角到粤港澳,井冈山大学的“实验室飞地”实践,正以机制创新撬动革命老区高校的深层变革。这一模式不仅为破解人才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更以“实验室飞地”为支点,激活了革命老区高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棋局。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5c09930389f676a20d292788a8ad9980×tamp=3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