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名单,我省井冈山大学功能生物与污染治理教师团队光荣入选!
当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在土壤、水体与生物链中肆意扩散,生态系统的健康根基被侵蚀,重金属污染就犹如滋生于地球肌体的“恶性肿瘤”。污染治理科研,犹如“手术刀”,将“污染物”分离,并转化为“新资源”。井冈山大学功能生物与污染治理教师团队以“印迹空腔强化分离”等技术,高效治污且资源化,证明科技可化解治污与发展矛盾的问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团队负责人、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罗旭彪扎根产业一线,二十载致力于探索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协同的新路径,将科研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破壁攻坚 把生态“毒瘤”转化为可循环资源
工业快速发展中,重金属废水曾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矿废渣渗出的镉、工业废水携带的铅、电子垃圾释放的汞等具有生物累积性的毒物,威胁着生态发展与人类健康。传统技术难以兼顾重金属去除与资源回收的双重效益,成为产业发展的掣肘难题。面对重金属污染的严峻挑战,团队切中时弊,锚定科研目标:要从废水中去除污染物,还要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无数个日夜,团队成员以实验室为家,在企业安营扎寨。围绕重金属分离回收反复调试参数、优化路径,创新性地提出“印迹空腔强化分离”原理,首创“重金属污染物靶向分离回收”技术,实现废水中重金属离子99.5%的精准回收,处理成本降低40%。该技术斩获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建成世界首个重金属选择性回收示范工程,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筑牢关键技术屏障。
于团队负责人罗旭彪而言,突破创新是团队的生命线。“只有不断打破常规,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解决了常规重金属废水难题后,团队又盯上了行业公认的“硬骨头”——强酸性重金属废液处理。带着不变的初心与使命,在求变中将科研水平再上新高度是团队一致的追求。强酸会破坏常规吸附材料,导致处理效率低、成本高,不少企业只能“望液兴叹”。针对强酸性重金属废液处理这一行业“硬骨头”,团队科研人员创造性构建“强酸体系下位点局域弱酸性环境调控”新方法,研发出三维炭质多孔无机骨架等吸附材料。这些材料像不畏强酸的“生态勇士”,能在强腐蚀性废液中稳定高效工作。
变的是技术手段与工艺流程,不变的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与使命。面对强酸性废液处理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团队迎难而上,在求实守正的基石上,不断寻求创新突破。
这项技术已应用于福建某地日处理100立方米的高浓度酸性含铬废液资源化工程。曾经的废水变身为可循环资源,为企业带来显著效益。这项技术不仅破解了强腐蚀性废液处理的世界性难题,更为全球酸性废液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科研要跟着国家需求走、盯着行业痛点干。”罗旭彪常对团队成员说。攻克废水难题后,他们又将目光投向固废中重金属回收。在固废资源化领域,团队通过“界面化学势调控释放”“杂质分组去除”等创新原理,发明尾渣强化定向浸出稀土元素的方法。截至目前,这套工艺已累计回收产品8万吨,不仅实现固废中重金属高值化利用,还开创“盈利型资源化回收”新模式,让垃圾变成宝藏。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兴起,团队又迅速切入退役锂电池回收领域。面对传统回收流程带电破碎风险高、组分分选低效、再生性能差且能耗居高不下的问题团队迅速切入这一领域,经过持续攻关,研发的技术不仅大幅提升退役锂电池回收效率,还有效降低处理成本和环境负荷,为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罗书记总叮嘱我们要扎根产业一线找科研问题,鼓励大家敢闯技术‘无人区’,还带领我们学习国内外前沿成果,帮大家拉近与顶尖科学家的距离。”团队成员邹小明说,这正是团队持续创新的关键动力。
育人铸魂 红色基因与科学精神的双重滋养
当前,团队扎根井冈山大学,厚植井冈山精神,构建“理论+实践+行走+线上+虚拟”五堂同轴思政育人体系,将“万物土中生”“扎根大地”等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专业教育。团队中中共党员占比78.6%,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最美教师”等省级以上师德楷模4人,教师考核优秀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在教学改革中,团队创新“AI赋能+教研融合”模式,实施“校企双师同授课、教研产用同解题、虚实双场同练技”三位一体教学改革。近五年,团队指导本科生获国家级赛事一等奖20余项,培养的研究生中18人次获省部级科研一等奖,12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0余人成长为高校教授、科研院所技术骨干和行业领军人才。
服务社会,扎根一线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团队构建“高风险污染物筛选评估-治污功能生物定向挖掘-仿生治污材料创新开发-仿生技术工程化应用”全链条治理体系,在选择性重金属资源化、退役电池循环经济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多位成员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荣获德国WILEY优秀青年学者奖、洪堡学者等国际殊荣,彰显着团队的国际影响力。
团队坚持“科研报国”理念,将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车间一线。在江西吉安,团队建立的移动式污水处理装备应用于10余项工程;稀土矿尾水深度处理技术实现吨水处理成本节约1.82元;退役锂电回收技术攻克12项专利,建成国内首条年处理4万吨生产线。这些成果不仅带动绿色产值超亿元,更在江西、福建、云南等10余省推广应用,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在云南大理,团队用十年攻坚让洱海重现“母亲湖”风采,治理成果成为全国湖泊治理生态样本。团队编制的5项国家行业标准、6份咨询报告被转化为政策实践,为中西部提供30余项技术服务,孵化2家环保企业,带动绿色产值超亿元。这些数据印证着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承诺。
作为革命老区走出的创新团队,团队始终秉持“变与不变”的哲学:在科研规范上严谨求实,在创新突破上勇于探索。团队负责人罗旭彪教授以身作则,带领成员扎根产业一线找科研问题,鼓励大家敢闯技术“无人区”。这种精神感染着新一代青年教师,近五年新增国家级人才6名、省部级人才7名,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敢为人先的科研工作者,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罗旭彪的期望,与黄大年教授“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从攻克重金属废水治理,到破解退役电池回收难题,团队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行业痛点为靶心,用科技创新回应时代命题。这种精神,既体现在实验室的通宵灯火中,也彰显在洱海之滨的千个采样点上。
当前,团队扎根在井冈山革命老区的红土地上,正以科技创新为笔,生态保护为卷,续写着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担当。他们不忘对“国之大者”的坚守,用扎实的科研成果诠释“至诚报国”的科研情怀。他们用行动证明:黄大年式团队的精神,从未远离科研报国的战场,始终在祖国大地上生生不息。
https://mp.weixin.qq.com/s/Fdn6jONuMsruaDsaU83iIg